2021年10月,我国第五批药品集中采购全面落地执行,零售药店也将持续参与集采品种扩容。自2019年3月“4+7”带量采购全面落地执行以来,实体零售药店药品销售规模稳步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R-PDB零售数据显示,2019Q1至2021Q2复合季度增长率为3.7%。长期来看,国家集中采购推动了公立医院处方外流的进程,给零售药店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客流引入。
2019Q1-2021Q2全国样本药店零售市场药品销售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中标品规零售价下调,“以价换量”总体态势明显。由于零售终端和医院终端出现同药不同价现象,零售终端的价格相对较高,处方外流不及预期,甚至出现了药店出于利润原因考虑下架集采药品的情况。但随着医保政策要求的执行,更多大型连锁药店参与到集采平台中,并依靠渠道和规模优势与企业达成战略供应,完成了集采中标品种的零售价下调。
在零售药店自身利益得到相对保障的情况下,集采中标品种价格的下调,提高了患者药品可及性,推动了中标品种销售量的上升。零售终端和医院终端市场都体现出集采品种“以价换量”的总体形势。2019-2021E前三批国家集中采购中标品规样本零售药店销售额(单位:亿元)。2019-2021E前三批国家集中采购中标品规样本零售药店销售量(单位:万件)。
非中标品种逐渐被中标品规替代。集采非中标企业在失去医院终端市场后,为了挽回市场份额,企业纷纷将精力转向零售终端市场。但随着集采多轮发力,对零售的影响面扩大,中标品规零售价优势逐渐显现,未中标非原研的仿制药品种由于品牌影响力小、患者使用忠诚度低、价格偏高等原因,市场份额逐渐被中标品种替代,非中标品种销售额和销售量均增长趋势放缓或下滑的态势。
2019-2021E前三批国家集中采购非中标品规样本零售药店销售额(单位:亿元)。2019-2021E前三批国家集中采购非中标品规样本零售药店销售量(单位:万件)。
零售终端与医院终端价格降幅仍有较大差异。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R-PDB零售数据显示,前三批集采中标药品在零售药店的覆盖率不足40%,大部分中标药品未在零售终端销售。对于大部分慢病患者而言,对产品的忠诚度较高,不愿意轻易更换品牌或品种。那在零售药店可能发生两种局面,一是患者同意购买相同成分不同品牌进行替换,价格相对集采中标品规会高一些,对于非中标企业,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份额争取路径;二是患者宁愿花费时间和挂号费用,回归医院购买集采药品。
集采改革推动了医药行业的变局。作为生产企业,由于处方外流给零售渠道带去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客流,倒逼着处方药生产企业重视药店渠道,加快与零售药店的合作进度;作为零售药店,实体零售药店未来在迎来客流增长红利的同时,也将面对药品毛利下降带来的药店盈利模式转型的难题;作为患者,集采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甚至不用去医院排队挂号,直接在家门口药店解决,提高了购买药品的经济性和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