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市场动态 >市场管理>正文

药用植物需求骤增,导致中药野生资源面临危机:化学药的影响

2023-11-20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2 恩都医药招商网

核心提示:中成药的过度使用、化学药对药用植物的大量需求等因素不断加剧着中药野生资源的紧缺。中药野生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积弊已久,利益链条环环相扣:一些有临床需求的药品没有流通到患者手中,而是持续在市场上被哄抬价格。一些中成药在研发的时候更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野生资源”作为评估项,例如,一些感冒药中添加取自于野生塞加羚羊的羚羊角,这对于依靠中成药来治疗感冒的患者(病情不严重才自行选购中成药)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这些做法加剧了中药野生资源的紧缺。目前一些野生中药资源实际上只是被部分厂家按照西药制造理论制成中成药,或作为民

中成药的过度使用、化学药对药用植物的大量需求等因素不断加剧着中药野生资源的紧缺。近年来,微博曝光的“活熊取胆”事件引发了业界关于中药野生资源的热议。随着用药需求逐年递增,中药野生资源枯竭的问题愈发严重。中药野生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积弊已久,利益链条环环相扣:一些有临床需求的药品没有流通到患者手中,而是持续在市场上被哄抬价格;而另一些并不是临床必需品的野生药材,因被“虚构”出很多功效,导致群众盲目跟风、资源利用过度。

中药野生资源并非指中药资源。首先,中药讲究性味归经。从猎取的熊身上取出的熊胆,其性味才能和唐代《新修本草》上记载的“味苦,寒”相符。然而,通过活熊取胆技术,连续20年在同一只熊(可能早能生病)身上获得的胆汁,疗效远不能同日而语。其次,凡是不符合中药理论的,均不能称之为中药。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目前一些野生中药资源实际上只是被部分厂家按照西药制造理论制成中成药,或作为民间流传的食品、保健品食用,其用法已与传统中药理论相违背。目前中成药的研发往往是按照西药药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很多利用单味药提取成分制造而成的中成药虽然在获批时取得的是中成药“准”字,但实际上其已远离中医理论,应该属于化学药或者植物药范畴。但正是这类药品,消耗了大量的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对中药资源的枯竭推波助澜。

稀缺药品≠临床必需品。在1983年朝鲜的活熊取胆技术传入中国以前,熊胆属于珍贵的稀缺药材。但与之前屡次报道的“鱼精蛋白”相比,熊胆并不是临床必需品,其产业链的下游除眼疾患者外,多是保健品需求者甚至是“炫富”者。在中医临床上,熊胆并不是常用药。熊胆功能清肝明目,医家对其疗效大多知晓,但中医古籍中涉及熊胆的医案很少,是因为中医以汤剂擅长,但熊胆粉由于腥苦味容易引起患者呕吐而只宜装胶囊或入丸散。而且,具有清肝明目功效的常用植物药多达十几种,因此基于整体观念而使用汤剂内服来治疗眼病的中医大夫很少会用到熊胆这味药。目前对熊胆粉的大量需求实际上主要来自中成药制造领域,且以外用眼药为主,因为不需要专家来给出论证。具有相似功效但不含熊胆的眼药在药店有很多种,凡是有过眼药购买经历的普通消费者大都知道这些眼药并不是不可替代的。而所谓的含熊胆药物能够治疗肝硬化、乙肝等“大病”的说法,只是有相关的学术报道,还远谈不上是不可替代的临床一线用药。

过度的中成药建国以来,大批中成药制造厂建立,中成药的品种数也随之直线上升。原本中医在临床上以汤剂为主,丸散膏丹等剂型占的比重不大,但如今大量的药材都被用来制作中成药。加之中成药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严重的过度用药和不合理用药现象,直接造成中药材尤其是稀缺中药资源的持续供给不足。例如,中成药在西医医院多被随手开出、没有按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在药店售卖的时候也往往缺乏专业的顾客指导。一些中成药在研发的时候更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野生资源”作为评估项,例如,一些感冒药中添加取自于野生塞加羚羊的羚羊角,这对于依靠中成药来治疗感冒的患者(病情不严重才自行选购中成药)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这些做法加剧了中药野生资源的紧缺。

更甚者,一些珍贵药品被炒成了期货,根本没有发挥药效的机会,仅仅成为了商家赚钱的工具,如冬虫夏草、西红花、天然牛黄、野山参等。

阅读上文 >> 专家:HIV试纸大卖背?谣言影响科学实践
阅读下文 >> 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药:日本上市第三代COMT抑制剂Ongentys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ducationplus.cn/scdt/43537.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恩都医药招商网

推荐新闻

更多

友情链接